此期为学科向物理医学与康复(康复医学)转变发展阶段,尽管落后于先进国家,但毕竟已经起步。 |
(一)第二届委员会(1984~1989年) |
1984年5月14~18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理疗学术会议,会议收到论文578篇、到会正式代表180名,大会宣读论文30篇,分组交流论文143篇。会上由专家报告了学科的发展趋向。会议期间改选了学会的委员会,成立第二届委员会,选出委员39人,推举邹贤华为主任委员.南登昆、缪鸿石为副主任委员,还有司福厚、乔志恒、陈化民、陈景藻、高良恕、梁惠英、黄美光、谭维溢为常务委员,谭维溢、殷秀珍为秘书。委员会聘请王立民,朱霖青、李维礼、郭中和为顾问。委员会下设物理诊断、物理治疗、专科康复与疗养四个学组。 |
1985年《中华理疗杂志》编辑委员会改组,成立第二届编辑委员会,总编辑张玉田,副总编辑缪鸿石、王立民、黄美光、金石正。1987年调整为:顾问张玉田、王立民,总编辑邹贤华,副总编辑周从家、缪鸿石、金石正、刘政达。同年,《中华物理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改组,成立第二届编辑委员会。总编辑何瑞荣、副总编辑邹贤华、梁蕙英、刘洪祥。 |
1984年缪鸿石副主任委员参加了由卫生部派出的我国第一个康复医学考察团赴美国考察、回国后在《中华理疗杂志》上著文介绍学科向物理医学与康复发展的国外情况。此后各地又有多位专家,包括主委邹贤华教授赴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参观考察或进修,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习国外开展康复医学的先进经验。在国际康复医学事业迅速发展的影响下。在原有物理治疗、运动医学、疗养医学、伤残军人康复医学和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基础上、中国的现代康复医学事业在80年代中期逐渐兴起和发展起来,国内一些大中型医院的理疗科室、疗养院加强了康复医疗工作。广州中山医科大学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先后在原理疗科的基础上扩建成立康复医学科,在第二届全国学术会议上出现了有关康复医疗的论文报告、并在学会中成立了专科康复学组。面对物理医学与康复(康复医学)事业迅速发展的趋势,学会委员会曾多次组织不同规模范围,不同内容形式的会议讨论我国开展康复事业的一些重要举措、做了大量工作。 |
顺应学科的发展。使名实相符,我会申请改名为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经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讨论,简称为物理康复学会,报送科协于1985年9月15日批准。此后全国各省市分会的专科学会以许多省市的大中型医院理疗科也随之扩建更名。由于超声医学的发展。1986年2月16日中华医学会批准成立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学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为任建方,自此超声诊断学组从我学会分出。 |
1985年10月中旬,学会在湖北省武汉市举办了全国康复医学新知识讨论会,学会委员及全国各地专业骨干100余人参加了学习讨论,会后又回到当地办班培训各级专业人员,使全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逐步纳入了正常工作日程,得以全面铺开。此后,学会又先后举行了一系列康复医学专题学术会议,如1986年6月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的全国神经系统疾病康复学术会议、1986年10月在广西南宁市举行的疗养康复学术会议。1986年6月由我学会领导人建议创办了《中国康复杂志》,季刊,成为我学科的一个重要阵地。该刊中国残联领导、资助,同济医科大学承办,南登昆任主编。1987年7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由我学会与中国运动医学会联合召开的医疗体育学术交流会。1987年11月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的物理医学康复新技术学术交流会,1988年6月在湖南省大庸市举行的康复评定学术讨论会。各省市分会也举办了本地区的学术会议和学习班。这些活动反映并促进了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本阶段国内出现了许多有关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的工作经验报告、还打破了过去所认为的禁区,取得了冠心病、心肌梗塞和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康复,光敏诊治恶性肿瘤,高频电高热治疗恶性肿瘤的成功经验。红外线、激光、调制中额电、音乐-电、生物反馈、中频电诊断等新技术、新设备进一步丰富了物理治疗、物理诊断的手段。电脑技术于1985年首先应用于中频电治疗仪,受到广大医务人员和病人的欢迎。紫外线、经皮电刺激等设备的小型化也方便了基层卫生机构和家庭的应用。医务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合作研制了许多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的治疗设备,逐步满足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 |
经我学会向卫生部提出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开设康复医学课程的建议报告后、卫生部科教司于1984年发出了在高等医学院校增设康复医学课程的文件,要求“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增设康复医学课程,时数不超过40个学时,作为必修课,选修或讲座”。发文后全国有23所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了康复医学课程,使康复医学基本知识在医学生中得到普及。 |
此外,我学会于1984年向卫生部呈送了在全国培养专业人才、调整医院康复科人员编制的建议报告。1985年还组织了10余名委员和会员专家撰写出我学科 2000年发展计划。这些工作对卫生部领导康复医学事业工作起了参谋作用。 |
1987年在中华医学会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领导下,在我学会组成了物理康复名词审定组,邹贤华任组长、周士枋、南登昆、缪鸿石、谭维溢为组员,后补充徐绍仪为组员,谭维溢为副组长。小组成立后开始着手专业中英文名词的汇编和修订。 |
1986年由陈仲武任主编,南登昆任副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康复医学分卷》完成交印,于1988年出版。 |
1988年我学会20名会员参加了全国近百名专家合著的第一本大型(160万字)康复医学参考书《中国康复医学》的编写,卓大宏、缪鸿石分别任主编、副主编。该书汇集了康复医学基本理论和国内外康复医学的新技术,于1990年出版。在副主任委员南登昆的发起组织下,全国40余名会员编译了世界康复医学巨著《克氏康复医学》,全书84万字,于1990年出版。各省市分会的会员们也纷纷编著出版了许多专业书籍。这些书籍的出版为我的康复医学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教材。 |
(二)第三届委员会(1989~1994年) |
1989年10月11~14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物理康复学术会议。会议收到论文374篇,到会正式代表237人,大会专题报告3篇,大会宣读论文13篇,分组交流论文164篇,会议期间改选学会委员会,成立第三届委员会、选出委员40人,推举缪鸿石为主任委员、南登昆、谭维溢、吴宗耀为副主任委员,乔志恒、李晶、邹贤华、周淑梅、郭志英、徐衡、唐德修、殷秀珍、黄美光为常务委员,殷秀珍为秘书,委员会聘请司福厚、陈化民、高良澍、梁蕙英为名誉委员。委员会下设康复评定、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继续教育、疗养五个学组。 |
1990年《中华理疗杂志》编辑委员会改组,成立第三届编辑委员会,总编辑缪鸿石。副总编辑徐国忠(以后调整为张黎明)、金石正、刘政达。《中华物理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也同时改组,成立第三届编辑委员会,总编辑何瑞荣.副总编辑南登昆、任建方、邹贤华、徐智章。 |
为了加快我国年轻的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第三届委员会着重抓了人才的培养。从1990年起由我学会与中国残联、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全国在职康复医师继续教育培训班,主任委员缪鸿石亲自负责这个班的工作。到1994年共办了五班,学员250余人,其中有113名高级职称的医师。学会及各省市分会的委员及《中华理疗杂志》编委大部分都参加了这个班的培训。在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的领导下,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与世界卫生组织香港康复合作中心联合,在我会副主任委员南登昆的主持下,自1989年9月起举办WHO康复医师培训班5期,每期1年,有223名除西藏外全国各省市的康复医学医师毕业。广州中山医科大学于1987年被确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合作中心,武汉同济医科大学于1990年8月被确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培训与研究合作中心。安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分会等也都分别成立了康复医学培训中心或举办了学习班,接受在职人员的进修学习。1983年起我学科在武汉、沈阳、长沙、西安、北京、重庆等院校接受培养理疗硕士生的任务。1987年学位的学科名称经过争取改为理疗学与康复学。自1983年至1994年,同济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第四、第三、第二军医大学、中山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等院校先后共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70余名。在此基础上,几家军事院校先后申请建立博士研究生培养点。1994年批准第三军医大学成立我学科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培养点,为我国培养有高学位称号的高级专业人才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在我学会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几年来为全国培养了大批高级和中、初级专业人员,达到在职人员知识更新,年轻人才补充,壮大了专业队伍。 |
在本阶段中又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物理治疗,如:经内窥镜的微波组织热凝治疗体腔内恶性肿瘤,自体血紫外线照射充氧回输疗法,低能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肿瘤的直流电化学疗法以及毫米波疗法等。在康复医学方面,较普遍地开展了神经科和骨科伤病的康复治疗和康复评定。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武汉同济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等先后开设了康复科病房,占有床位10余张至40张不等,开辟了在综合医院开设康复病房的先例。 |
本阶段学术活动较多。1990年5月的全国低中频电疗学术会不仅进行了学术交流,还就当时社会上所出现的低中频电疗仪器粗制滥造,命名混乱等问题向卫生部写了报告,反映情况并提出建议。1990年10月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了全国疗养康复学术会议。各省市分会按大区联合举办或各自举办地区性及省市学术会议。同时还进行或参加了不少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
为了解决高等医学院校康复医学教学的需要,副主任委员南登昆和主任委员缪鸿石组织全国16所高等医学院校的32名会员专家共同编著了高等医学院校参考教材《康复医学》,1993年出版,发行数万册。9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还出版了不少专业书籍,如:南京军区总医院续编的《1982~1989年物理医学与康复中文文献索引》,还有《康复医学词典》、《物理医学与康复》、〈康复医疗手册〉、《临床电疗与光疗》、《电疗与光疗(第二版)》、《实用理疗学(第二版)》、《实用理疗手册》、《理疗器械原理与维修》、《常用运动处方》、《实用社区康复医疗》、《社区康复教材丛书》(甲种本)、(乙神本)、《中国病人家庭康复图解》等书。主任委员缪鸿石又开始组编达200万字的大型康复医学参考书《康复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全国有20余名专家参加编写。这些书籍的编辑出版大大活跃并丰富了我专业领域。 |
1993~1994年我学会的部分专家还参与了卫生部康复医疗机构的设置标准和管理条例的起草与制订工作,为康复医疗机构管理的立法打下基础。 |
本阶段学会工作使物理医学与康复专业在广度和深度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
(三)第四届委员会(1994~1995.6) |
1994年5月31日~6月2日在北京市召开了第四届全国物理康复学术会议,会认收到论 文528篇,到会正式代表215人。大会专题报告2篇,大会宣读论文13篇,分组交流论文251篇。会议期间改选了学会委员会,成立第四届委员会,选出委员44人,另有中青年委员10人,推举南登昆为主任委员、缪鸿石、谭维溢、吴宗耀为副主任委员(谭维溢为常务副主任委员),于淑芬、华桂如、吴慧敏、李晶、周万松、周淑梅、范维铭、郭志英、殷秀珍为常务委员,李晶、郭正成为秘书。委员会下设康复治疗、康复评定、教育培训三个学组。 |
为了向先进地区学习、以推动我学会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我学会成员先后去美、日、德、澳、加、港、台等地区参观考察。并先后参加康复国际 (Rehabilitation International,RI)、国际康复医学会(International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ssociation, IRMA),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IFPMR)的世界大会,获取大量信息,结交了许多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康复医学)学术界名人,他们都有加强联系的意愿。为我国加强与国外联系,走向世界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
为了进一步学习国外康复医学的先进理论与技术,各地先后与国外康复医疗机构合作,进行专业人员的培训,如: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三次请香港物理治疗学会专家来举办颈椎病、偏瘫与脑外伤、热塑夹板等康复技术进修班,辽宁省康复中心和汤岗子理疗医院与世界卫生组织、香港康复学会联合举办中风康复培训班等、这些学习班都面向本地区招生,扩大了培养面。 |
本阶段在专业书籍编著方面又有新的进展,如:《新编物理治疗学》出版、《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于1995年定稿付印。我学会物理康复名词小组经6年的努力,对初稿多次反复修改补充,2次扩大范围征求了国内20余名专家的意见、也于1995年定稿送审。 |
1995年6月29日,经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届第四次常务理事会审议,批准学会更名的申请、学会全称改为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 |
学会的全体委员和广大会员有决心进—步搞好学会工作,组织各科学术活动。加强继续教育,将我国的物理医学与康复事业提高到新的高度上。 |
1995年6月底 (谭维溢 执笔) |